考生们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研究各个学校的录取数据,把不同的院校进行分类。中考已经落下了它的帷幕,虽然中考的竞争压力很大,分数踩线也是对于同学们来说比较危险的一种情况,但只要在填志愿时只要掌握一些小技巧,踩线生还是有一线生机的。同学们千万不要自暴自弃,下面一起来了解下关于中考踩线生如何填报志愿的相关信息吧。
中考踩线生如何填志愿
一、首先,要认真研究招生章程,了解填报志愿技巧
1、考生一定要仔细研究各个学校的录取数据,把不同的院校进行分类。将往年录取线徘徊在一本分数线附近的一本学校做好归类、整合、分析,以便参考。成绩刚刚够上一本分数线的考生,要选择一本院校里录取线较低的院校,需要去查询学校近三年的录取分数线,最后选择录取线较低且相对稳定的学校报考。同时也可以重点关注第一年在本省投放招生计划的高校。
2、压线考生一方面要利用好分数,争取被上线批次的大学录取;另一方面要重视二本志愿的填报,而且要将此作为重点来考虑,一直以来家长都误认为本科一批的院校都比本科二批的院校好,宁上本科一批的自己不中意的院校,也不填报本科二批高校,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区。其实,本科二批里边既有211工程等层次比较高的高校,如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也有相当一部分行业影响力非常大的高校,如成都理工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因此一本压线考生,在一本院校中选择的余地不大,但在二本中却能够游刃有余,能够很好的兼顾到院校与专业。正因为此,每年很多压线考生舍弃一本,选择二本。
3、在选择学校时,压线考生由于竞争力不强,最好选择可以接受的较为冷门一些的学校和专业,这样可以增加其被录取的几率。例如:避开北上广等热门区域,选择一些西北、西南、东北等区位优势不突出的高校。这类高校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很多考生不会予以关注,为了能实现自己的一本梦,压线考生可以重点对此类院校予以关注。还可以选择一些农林类高校,这类型院校在高考志愿填报中一直很受冷落,如果能够接受的考生可以关注一本批次中的此类院校。
二、其次,要调节好心情,认清现实
作为一本批次压线生,考生的心理肯定比较复杂,既怕从一本批次降档到二本批次,又担心在一本批次中选不到好院校,不平衡、不甘愿的心理始终横跨在自己眼前。其实,考生们不妨换个角度想,如果能冲被一本院校录取那是运气,若不能如意,反正还有二本院校,毕竟一本压线生的分数在二本批次还是有较大优势和竞争力的。
总之,考生填报志愿时应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就是要求考生、家长在志愿填报是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兴趣、家庭经济状况,考虑自己的身体和社会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设计出志愿填报的最佳方案,从而实现进入理想院校、理想专业之目的,实现考生分数的最大价值。
“踩线生”填报有技巧
填报中考志愿,一些“踩线生”在填报时甚感为难。为此,武汉一中有关负责人称,填报中考志愿,不能简单地以一两次考试成绩作为参照,除了元月调考和四月调考成绩外,还应多参考几次重大的考试成绩。考生及家长应尽可能收集信息,要知道考生所处的具体位置,如结合每次调考,自己所在校、区内的综合排名。
对于跨批次的考生而言,填报就相对简单一些。对于成绩徘徊在两个批次间的考生,在选择省示范高中时建议采取“保守战略”,即选取相对冷门的省示范高中,如果自己发挥得好一点,进校问题就不大;在“市示范”高中方面,则可以大胆地填一个自己想去的高中,再填一所相对弱一点,最后填一所往年曾出现“征集志愿”的。值得提醒的是,“踩线生”在第一志愿的填报上,切不可追求热门高中,跳起来也够不着,最后得不偿失。
踩线生填报四大点
1、认真复习,力争直升
竞争力虽大,但踩线生尚且还有一线生机。看看线下的一大批人,你就知道虽然比上不足,但是比下还是有余的。因此不要放弃机会,认真复习书本知识,课下认真锻炼争取体测拿到满分, 绝不丢掉一分,尽自己最大努力冲击本部。
2、录取线稍低一些的直属
不知道这一条家长会不会有意见,那我就谨言。个人认为直属校之间录取线也是有一些差距的,如果你是录取线稍微高一些的直属那你可以联系下录取线稍微低一些的直属学校,尝试能否签约。或者中考根据成绩直接填报录取线稍微低一些的直属校。
3、选择分部,同等待遇
现在直属分校大多都是有本部的老师过来教学,管理等等都和本部一致。特别是分校的重点班,学习氛围强、绝对的关注重点。所以踩线生可以尽力进入分校的重点班,还可能获得免学费哦!
4、区重重点班
除开直属校,有很多区重的成绩不错。如果确实考不上本部,早做准备,多多了解区重学校,为孩子选择一所适合的重点班就读!
其实中考踩线是比较危险的情况,因为一旦大家填报的学校你刚好过录取分数线很容易被刷下来。有的家长担心自己孩子成绩不理想,就高价帮孩子找学校,那如果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踩线生,其实可以选择退一步,选择另一个高中院校。选择院校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你不认真学习,到了那个学校都是一样的。其实还有不少省级、市级示范高中为优秀学生设立了奖学金和助学金,那么在势均力敌的竞争环境中,往往更有利于自己孩子的成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