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流中进步——“美国校长团访问交流”活动有感
3月24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美国校长团访问交流”活动。金发碧眼的样貌配上纯正的美式发音,竟缓缓流泻出不一样的诗韵。在奋力捕捉每一个单词的同时,也不禁思考起中美教育之间的差异,思考起国际化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来。
很多时候总能听到“贸易国际化”、“经济全球化”,那么什么是教育国际化呢?教育者,教书育人也。“教书”是将知识、能力以及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让他们带着好奇在学习路上少走弯路。“育人”呢?是通过各种活动,通过课堂培养起青年或孩子的综合能力,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教书”相较于“育人”,就像宫殿与木梁,前者负责外观,但外观再金碧辉煌,只要有一根木梁被侵蚀,整座宫殿就会一声巨响倒在大地,风吹来即化作尘泥。比如们看到那支撑在鼻梁上的眼镜,总会觉得这是一个知识分子,但倘若心里没有足够的正能量、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何以撑起那副眼镜?伪君子可以附庸风雅,但他始终挣脱不了”虚伪”的枷锁。这也就是教育的重要性,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一根栋梁,撑起国家的门面和希望。
那么老外是如何培养栋梁的?在上了一场哲学课后有了一丝小感悟。对我来说这是一堂别开生面的哲学课。为何“别开生面”?来自圣迈克天使中学的校长Isaac Kassock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哲学是什么,他通过看、听、闻、尝、触五种不同的与外界建立联系的方式引出“thinking(想)”,然后归结出:想即哲学,会想就是在运用哲学。这比机械的概念更让人接受,而且,每个人都会有对哲学不同的感觉,那是一种无法言语但就深藏在心的理解,它会很深,时光无法抹去。而且无形之中也竖起了一面自尊自爱的旗子,在流连的风中高高飘扬。何以自尊自爱?你会认识到人是多么神奇多么珍贵的物种啊,他会“think”,会思考。
Mr Kassock在讲课时故意放慢了语速,听起来不费力,不时的互动更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一刀子砍断中国教育的优点,虽然美式教育的“十二人小班制”和各种活动的确高挂在教育之树上诱惑着大多中国学生,但就目前我国国情来看,我们的教育方式还是挺行之有效的。我们可能会戏谑着“悠悠十二载,只为六七八”,然而高考却有它一定的优越性,在无法保证绝对公平的现在它是最为公平的。一个学子,既要将所学所握倾注在短短的两天,也要用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体质去迎接那个转折点。
而从以上中美教育的些微不同,我们又能看出些什么来?若要从国际化教育的角度来看,美式教育更值得我们吸收与借鉴,从小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通过各种活动去引起孩子对某某问题的注意,牵诱这他们去解决问题。这不仅会提高孩子的能力,而且会像冰雪一样去涤净那被世俗躁动着的灵魂。我认为,中式教育要想更离世界近一步,就得从这方面开始努力,必须跳出“应试”的桎梏,应对考试本没有错,但不应该把成绩作为终极目标。“育人”才是更值得重视的。心正,人正。那这与刚才所说的“高考的优越性”是否矛盾了呢,没有,我们可以闪烁着国际的眼光走好中国特有的教育之道,也就是说,应试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了对学生身心的塑造,要从美式教育中汲取精华。也只有这样,才能离国际更进一步!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幼虎啸山,百兽震惶;鹰隼展翅,风尘翕张。教育国际化,我们义不容辞。类似的活动应该多组织,求同存异的同时,更应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迈向教育国际化的康庄大道!